志→目标, 自我提升

和孩子一起学书法:《笔阵图》

钱魏Way · · 217 次浏览

卫夫人

说到卫夫人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代涌现了很多书法家,很多人最了解的是“二王”王羲之和王献的父子,但事实上,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女书法家,她就是王羲之老师,被称为卫夫人。

卫女士,本名卫铄,出生于(今山西省夏县)。出生于书法世家,她的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闻名的书法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其他女人在家刺绣时,她勤奋地练习书法。

卫夫人的名声远远大于其他卫家成员。她也是王羲之第一位书法老师,也有记载她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她不仅可以全心全意地教王羲之学习写字,还喜欢用前人通过练字的故事来开导和鼓励大家王羲之,还教会了他很多道理。

这个教了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女人,也把她对学习书法方法的毕生理解留给了后人。这就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卫夫人笔阵图。《笔阵图》主张学书法要明白中国古人写字的意思,反对只是进行临摹。要选择笔、墨、纸、砚的品种和来源,强调工具的重要性。还说,书写姿势讲究,不同的文体要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书写教学手法。笔法在书法理论中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它是关于如何使用作家手中的笔,所以它被称为用笔。具体就是如何用好这支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笔画。当时卫夫人笔阵图,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 [撇]陆断犀象。
  • [折]百钧弩发。
  • [竖]万岁枯藤。
  • [捺]崩浪雷奔。
  • [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

  • 结构员备如篆法
  • 飘飘洒落如章草
  • 凶险可畏如八分
  • 窈窕出入如飞白
  • 耿介特立如鹤头
  • 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笔阵图》注释

  • 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剑端,辩士的舌端。
  • 银钩:指刚劲有力的书法笔画。有人将其称为“铁画银钩”。
  • 鸿都:东汉宫门名。是讲学与藏书之所。
  • 暗于理:暗,“暗”旧作“闇”字,的异体字,愚昧不明。指不明白事理。
  • 学不该赡:该,通“赅”,兼备,完备。赡,充裕,足够。此句指学识不渊博丰赡。
  • 煎涸:浅黑干涸。
  • 代郡之鹿角胶:代郡,今山西代县一带。鹿角胶,是用鹿角熬制而成的胶。
  • 东阳鱼卵:东阳,古地名,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浙江金华,有的说在安徽天长,有的说在山东临朐东南……鱼卵,纸名,又名“鱼子笺”。纸面显露微粒如鱼子状,故名。
  • 鉴:鉴赏识别。
  • 笔阵:指行笔作书如作战之分阵。出入斩斫,攻战争斗。全句以征战比喻笔阵之法,意思是右(上)边七条是笔阵中常见的运笔方法图。
  • 篆法:篆体书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章草:亦称“急就”、“草隶”。八分:隶书一体,又称“分隶”、“分书”。有挑脚的隶书。飞白:带有丝丝露白的一种书体,传为蔡邕所创。鹤头:又名鹄头书,汉代诏版上专用的美术体。古隶:早期的隶书。广义指秦隶和汉隶。
  • 心存委曲: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指书写前思考透彻详细。
  • 永和四年: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这一年为公元348年。上虞:今浙江上虞县。

《笔阵图》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笔阵图》点评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