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术→技巧, 观点, 运营, 道→理念

张小龙、张一鸣谁能笑傲江湖

钱魏Way · · 1,201 次浏览

最近看了张小龙发表了2021公开课的演讲,感觉好多产品经理把张小龙进行了神话,所以想针对张小龙历年的公开课做一轮梳理。讲到张小龙就不得不张一鸣,原因是目前张小龙在做的“看一看”、“视频号”想要挑战的产品只要是字节跳动的“今日头条”和“抖音”。

  • 张小龙代表作品:微信、QQ邮箱
  • 张一鸣代表作品:今日头条、抖音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沉思录

张小龙

不管是张小龙或张一鸣都非常的低调,能找到的资料或者信息都非常的少。关于张小龙我们能找到的主要是从2016年到2021的公开课从了解。以下内容为个人梳理的以下信息点,可以通过链接查看全文。

张小龙的公开课

2016:微信的4个价值观

  • 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不骚扰用户,不强推内容给用户
  • 让创造发挥价值,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导流
  • 好的产品用完即走,好的工具是最有效率的完成目标
  • 让商业存在无形之中,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

2017:从小程序看微信的产品理念

  • 用完即走
  • 是工具不是平台,工具的目标是效率,“平台”的目标?
  • 产品不是克制和自我压制,切割掉自己想要做的事不是好的状态
  • 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 没有入口,去中心化,抵触系统推荐

2018:关于微信的一些思考

  • 对于错的选择,而不是利益最大化
  • 不需要以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尊称用户可能怀有目的
  • 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的表现
  • 去中心化,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
  • 不去影响服务的存在,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 目标不是把人们的生活搬到线上

2019:关于微信我们是怎么想的

  • 把产品当产品看待,把用户当用户看待
  • 工作的目的是做最好的产品,而不是用一起手段获取流量
  • 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它
  • 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 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 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 社区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 机器推荐效果不太好,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 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 社交推荐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种方式
  • 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使用AI驾驭人我们保持警惕

2020:信息互联的影响

  • 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 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 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
  • 海量信息将选择限制在了有限空间,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 信息的多样性,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 移动互联网的各个app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

2021: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

  • 少看几个机器推荐的内容不会觉得可惜,但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
  • 微信Style: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 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1:2:10。
  • 内容分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10。
  • 用完即走跟时间长短无关,跟效率有关。如果他花了很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 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 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
  • 平台在这里的角色是连接,而不是做内容。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
  • 人们的表情反映出情绪越来越强烈了。
  • 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 简单才会好用。我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剑宗与气宗,产品与运营

  • 气宗=内功=产品
  • 剑宗=招式=运营

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style的产品方法,即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张小龙

从张小龙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张小龙觉得产品比运营更重要。产品和运营哪个重要,我们先搁一边,先来谈谈气宗和剑宗哪个更厉害。

单从笑傲江湖中很难判断哪个厉害,原因是剑宗和气宗并没有强调自己只练剑或只练气,而是强调以其中一种为主,另外一种为辅,更侧重哪个罢了。

岳灵珊道:“最好是气功剑术,两者都是主。”岳不群怒道:“单是这句话,便已近魔道。两者都为主,那便是说两者都不是主。所谓‘纲举目张’,甚么是纲,甚么是目,务须分得清清楚楚。当年本门正邪之辨,曾闹得天覆地翻。你这句话如在三十年前说了出来,只怕过不了半天,便已身首异处了。”

—《笑傲江湖》

究竟剑宗强还是气宗强,其结果更多在于修习者的天赋,以令狐冲为例,他的性格并不适合需要平心静气,摒除杂念的气宗方法,反而独孤九剑更适合他。另外,剑宗气宗之争根本就不是武学道路之争,而是华山派的主导权、正统地位、政治正确之争。超脱于宗派之争,不先入为主,不因人废言,不画地为牢方可笑傲江湖。

系统推荐与信息茧房 吸星大法 易筋经

张小龙对系统推荐的态度变化:从排斥到接纳

排斥

关于推荐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家可能会认为为什么不把用户感兴趣的一些东西推荐给他?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想法用到公众号里,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将来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在微信里我们曾经考虑过对机器推荐和一个人的社交推荐的差异,朋友圈其实是类似于社交推荐,你每天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的文章,你的朋友其实起到了一个推荐器的作用,使得你不用依赖系统的推荐。如果我们系统来做可能没有你的朋友们做得好,因为系统不会给你推荐一些你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系统只会强化你接触过的信息,并且不断地去学习你的历史,往你的历史方面继续推荐,但是你的朋友可能在朋友圈里面说,某一部电影很好看,那你会因为你的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而去看这部电影,机器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机器只会采集你过去看过的电影,然后把你看过电影的类型整理出来,认为你就喜欢这一类型的电影,但是你朋友推荐的电影可能是你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电影形态,所以微信里更多是依赖于社交推荐。小程序这里也是一样的,你可能会使用千奇百怪的小程序,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你已经使用了一款,比如说学英语的小程序就反复给你推荐学英语的小程序,这个话题也不在这里展开了。

— 张小龙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微信平台一直想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应该去影响各个服务的存在,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我们去左右,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去尊重用户的一个体现。所以之前的公众号,我们也是这样一个思路。

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用户在微信里面,系统不会推荐他去订阅某一个公众号,将来也不会。同样的,对于小程序、小游戏来说,我们也希望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自己来做。这是关于“去中心化”的思考。

接纳

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这样的比例。

我让数据同事统计了一下,只拿有关注的用户来看。前几天的数据是,有关注的用户,人均在三个tab产生的vv,差不多是1:2:9。拿到这个结果时我非常吃惊。我估计未来这个9还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是和内容丰富度相关的。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当机器推荐这个9变得越来越大,不是不符合用完即走吗。用完即走跟时间长短无关,跟效率有关。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当用户想要看内容的时候,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如果他花了很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 张小龙

系统推荐 = 信息茧房

导致出现信息茧房的原因是系统推荐的逻辑而不是系统推荐本身。大部分推荐算法都是基于用户行为偏好的进行的推荐。

面对信息茧房问题,采用的手段不应该是拒绝系统推荐,而是花精力在推荐算法的完善上。

我的理解,推荐系统可使用的数据主要由两类:

  • 用户喜欢什么?
  • 用户不喜欢什么?

用户大部分的推荐都是基于用户喜欢什么进行推荐,原因是基于用户喜欢召回的推荐数据相比基于用户不喜欢召回的数据量要小N个数量级,从而导致推荐的准确率也要高N个数量级。

现实世界中的推荐或尝试也是基于这两种情况综合考虑的,比如外出吃饭:

  • 基于用户喜欢:火锅→要德、德庄、小龙坎…
  • 基于用户不喜欢:生冷→川菜、粤菜、江浙菜…

信息流或短视频如何推荐,结合间接性强化理论进行推荐系统的设计。

  • 强化点:基于用户喜
  • 非强化点:基于用户不喜欢

在用户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提升强大点的比例,而单通过不断的数据收集后,用户不喜欢的特征也会越来越多,相对的机会用户不喜欢进行的推荐也会越来越准。

剑谱、曲谱,工具、玩具

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事实上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

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它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产品里面。

— 张小龙

微信一直的定位是工具而非平台,目标的效率。

针对字节跳动的今日头条和抖音,微信推出的“看一看”与“视频号”如果还是定位为工具,可能会产生问题。

  • 工具:可用、易用(通讯、支付)
  • 玩具:好玩、有趣、上瘾(看一看,视频号)
  • 道具:人设、塑造形象(朋友圈)

工具 vs 玩具

玩具 vs 道具

工具追求的是高效易用,而玩具就人格化形象是玩伴、宠物,并不追求高效,甚至可能也不追求易用。所谓玩具,就是要反复把玩、显摆、放下又忍不住要拿起来的,这种情况下,用完即走并不适用。

张一鸣

网上关于张一鸣的信息相比张小龙更少,以上是整理到的一些信息。

葵花宝典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炼丹服药,内外齐通。

— 《笑傲江湖》

引刀自宫 = 放弃自我 = 用户视角?

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效率的少数精英,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里实现自我认知,另一类则是大部分需要围绕一个东西打转的人,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需要沉迷其中。

–张一鸣

创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比较感性,或者说知行合一,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真心认同并热爱的。还有一种是理性的,是从逻辑判断某个市场存在机会,然后调度一切资源进入谋求成功,自己是否对这件事情抱有兴趣,倒是非必要的。显而易见的是,张一鸣属于后一种创业者,他绝对不会是今日头条和抖音上面的内容消费者,甚至恰恰相反。

日月神教

暗号、各分地组织的线下聚会、车标和车上的玩偶等,像不像日月神教?

三尸脑神丸

任我行的三尸脑神丸,药中有三种尸虫,服食后一无异状,但到了每年端阳节午时,若不及时服用克制尸虫的解药,尸虫便会脱伏而出。一经入脑,服此药者行动便如鬼似妖,连父母妻子也会咬来吃了。因而,那些属下服用此药后,只能死心塌地听从驱使。

三尸脑神丸 = 上瘾?

行为上瘾跟物质上瘾(比如药物及毒品上瘾等)的生理机制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刺激大脑中的同一个区域出现的结果。在著名学者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亚当 · 阿尔特(Adam Alter)关于行为上瘾的著作《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他列举了六项行为上瘾的构成要素,分别是:

  • 诱人的目标
  • 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 渐进改善的感觉
  • 越来越困难的任务
  • 需要解决却暂未解决的紧张感
  • 强大的社会联系

抖音的设计:

  • 不可预知:下滑刷新
  • 即时反馈:视频自动播放
  • 嘎然而止:短视频,意犹未竟

参考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