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战略:做口碑的基石
做爆品:口碑的“锚点”与燃料
深刻理解:爆品不是“畅销品”,而是“价值峰值”,是用户忍不住要为你说话的“谈资”和“理由”。
- 误区: 爆品=营销炒作出来的热门商品。
- 正解: 爆品是价值极度聚焦的产品。它在某个关键点上(性能、设计、价格)做到了极致,提供了远超用户预期的价值,从而成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价值证据”。
为什么它是基石?
因为没有爆品,一切都无从谈起。
- 对粉丝: 一个平庸的产品,你无法让任何人成为它的“粉丝”。用户可能会因为营销而购买,但不会因为热爱而传播,更不会容忍你的缺点。爆品是吸引和留住粉丝的唯一前提。
- 对自媒体: 如果你没有值得说的产品,你的微博、公众号写什么?只能写苍白无力的广告。爆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内容源泉。它的极致性能、巧妙设计、厚道价格,每一个点都是天然的故事。
- 深刻洞察: 爆品是口碑的“原子弹”。它提供了口碑传播所需要的能量(超高价值)和素材(可谈论的点)。
做粉丝:口碑的“引擎”与主体
深刻理解:粉丝不是“用户”,而是“共同所有者”。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和捍卫者。
- 误区: 粉丝=数量庞大的用户群。
- 正解: 粉丝是拥有强烈归属感和拥有感的一个群体。他们认为这个品牌/产品有自己的一份,它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为什么它是引擎?
因为只有粉丝,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真诚的、低成本的口碑。
- 对爆品: 粉丝会为你的爆品提出最苛刻、也最宝贵的改进意见,驱动它迭代成更好的爆品。他们是免费且最优秀的产品经理。
- 对自媒体: 粉丝是你自媒体内容的共创者和扩散者。他们不是在台下看的观众,而是上台表演的演员。他们的吐槽、赞美、创意(UGC)是你最好的内容;他们的转发、点赞、评论,让你的自媒体有了生命。
- 深刻洞察: 从“用户”到“粉丝”的转变,是关系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从冰冷的“交易关系”(我付钱,你给货)转变为温暖的“伙伴关系”(我们一起让它变得更好)。
做自媒体:口碑的“扩音器”与通道
深刻理解:自媒体不是“渠道”,而是“沟通方式”。它的核心不是“广而告之”,而是“真诚沟通”。
- 误区: 自媒体=企业开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是新的广告牌。
- 正解: 自媒体思维是企业要像一个人一样,用真诚、有趣、有用的方式与用户直接对话。它让企业变得“可触摸”、“可交流”。
为什么它是扩音器?
因为它将爆品的价值和粉丝的热情,放大并扩散到更广阔的空间。
- 对爆品: 自媒体是讲述爆品故事的最佳舞台。它可以深入浅出地解释爆品的极致之处,展示设计背后的思考,让产品的价值被更充分地感知。
- 对粉丝: 自媒体是维护粉丝关系的主阵地。在这里,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响应用户反馈,发布内测消息,展示粉丝的贡献,让粉丝的参与感和荣誉感得到满足,从而更加忠诚。
- 深刻洞察: 做自媒体的能力,本质上是组织祛魅的能力。它要求企业放下身段,撕掉伪装,以一个真实个体的身份融入社交网络。黎万强说的“开机房(服务器)、开论坛、开微博”,其本质都是打开企业的大门,让沟通发生。
如何深刻理解?—— 看透它们的共生关系
要深刻理解,就要时刻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并看它们如何连接:
没有爆品,会怎样?
粉丝会因营销而来,但会因产品平庸而离开,甚至成为“黑粉”。自媒体将无话可说,只能发广告,令人反感。结果:口碑为负。
只有爆品,没有粉丝和自媒体,会怎样?
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悲情产品。价值无法有效传递,无法形成社群效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结果:口碑无法持续和放大。
只有粉丝和自媒体,没有爆品,会怎样?
这是最危险的“空中楼阁”。前期靠营销和情怀聚集的粉丝,在拿到产品后会感到被欺骗,口碑会瞬间反噬,造成毁灭性打击。结果:口碑崩塌。
“做爆品”是创造值得传播的“物”;“做粉丝”是发展愿意传播的“人”;“做自媒体”是提供高效传播的“场”。 这三者构成了“人、货、场”的完美统一,共同铸就了互联网时代坚不可摧的口碑壁垒。
希望这个从“关系”和“回路”角度进行的剖析,能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这三个基石的真正内涵。
三个战术:构建参与感的引擎
开放参与节点:从“消费者”到“共创者”的入场券
深刻理解:节点,是企业价值链上可以“拆开”并“对外开放”的接口。它的本质是“权力让渡”,是企业主动邀请用户进入内部流程。
- 误区: 想到什么就让用户参与什么,或者只开放一些无关痛痒的环节(如起个昵称)。
- 正解: 系统性地审视产品从研发、营销到服务的整个链条,找出那些对用户体验有关键影响、用户有能力且有意愿参与的环节。
节点的类型与例子:
- 产品研发节点:
- 功能建议: MIUI论坛让用户投票决定下周该开发什么新功能。
- 产品内测: 招募发烧友成为“荣誉开发组”,提前测试不稳定版本,寻找Bug。
- 设计评审: 将设计稿发到社区,让用户评选最喜欢的方案。
- 营销传播节点:
- 活动创意: 征集发布会创意或广告文案。
- 内容共创: 邀请用户创作开箱视频、同人画作。
- 评测分享: 鼓励早期用户发表真实评测。
- 服务与售后节点:
- 客服答疑: 建立资深用户版主团队,帮助官方解答问题。
- 口碑维护: 邀请用户一起参与应对公关危机。
- 关键洞察: 开放的节点必须真实有效。如果用户提出的建议石沉大海,开放的节点就变成了作秀,会严重伤害用户的信任。开放节点,是授予用户一种“共同所有权”。
设计互动方式:降低参与门槛,放大共创乐趣
深刻理解:光有“入场券”(节点)不够,还必须把“游戏”(互动)设计得简单、有趣、有回报。这是将“可能性”转化为“大规模行动”的关键。
- 误区: 互动方式复杂、专业、耗时,或者参与后没有反馈和激励。
- 正解: 遵循“简单、获益、有趣、真实”四大原则来设计互动机制。
互动方式的设计原则与例子:
- 简单: 操作门槛要低。
- 反面例子:“邀请您为我们设计一个新logo。”
- 正面例子(小米):“请在微博转发并评论,说出你最喜欢MIUI的哪个功能,并@三个好友。”——操作极其简单。
- 获益: 让用户有收获感。这种获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 物质获益:抽奖送手机、送F码(优先购买权)。
- 精神获益:采纳用户ID命名新功能、在系统开机画面致谢贡献者、授予社区荣誉勋章。——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是更强大的驱动力。
- 有趣: 让过程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 例子:将Bug上报设计成“抓阿格(Bug)”游戏,将签到、发帖等行为设计成升级打怪的积分勋章体系。
- 真实: 互动必须是真诚的,结果要兑现。
- 例子:用户反馈的Bug在下个版本中真的被修复了,他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并更愿意参与下次互动。
关键洞察: 设计的精髓在于驾驭人性。通过精巧的机制,将用户的“利他”参与(帮你改进产品)与“利己”需求(获得乐趣、荣誉、奖励)完美结合。
扩散口碑事件: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深刻理解:这是将“小圈子里的狂欢”转化为“大众市场的口碑”的临门一脚。它利用核心粉丝的参与成果作为信任状,去影响沉默的大多数。
- 误区: 认为好东西自然会被传播,或者简单地要求用户“分享给朋友”。
- 正解: 主动地、有策略地包装和放大核心粉丝的参与行为和成果,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社交货币”事件。
扩散口碑的常用手法:
- 将个体荣誉事件化:
- 例子:将一位资深用户的故事拍成微电影,在发布会上播放;将用户创作的优秀海报,真的投放到地铁广告上。这会让所有参与者感到“与我有关”,并自发传播。
- 将用户内容官方化:
- 例子:将用户拍的精彩开箱视频置顶,将用户发现的产品彩蛋做成话题#原来小米还能这么玩#。这等于官方为用户的创作“背书”,激励更多人创作。
- 策划基于UGC的互动活动:
- 例子:“爆米花”线下同城会,不是官方演讲,而是粉丝见面会,现场展示粉丝作品,让粉丝成为主角。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又在线上二次传播。
关键洞察: 扩散的基础是前两步的扎实工作。你必须先有真实动人的参与故事(开放节点),和一群有分享意愿的粉丝(设计互动),扩散才会真实有力。生造话题、买量推广不是“扩散口碑事件”,那还是传统广告。
如何深刻理解?—— 视其为一个动态循环
这三个战术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旋转的飞轮:
- 我们开放了一个产品命名的节点。
- 我们设计了投票和评论抽奖的互动方式,收到了海量创意。
- 我们选出最佳名字,并扩散这个事件,感谢所有参与者,让命名的用户成为明星。
- 这次成功的扩散,让更多用户看到了参与的价值,于是下一次我们开放一个新的节点(比如颜色选择)时,会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 飞轮越转越快,参与感越来越强,口碑雪球越滚越大。
这三个战术共同回答了如何构建参与感的问题:在正确的地方(开放节点),用正确的方法(设计互动),把正确的结果(扩散事件)展现给全世界。 它是一套将用户能量转化为品牌动能的精密系统工程。
品牌传播不着道原因
根本原因:思维模式的错位
传统思维是“灌输式”的,而互联网思维是“互动式”的。
- 传统思维(教堂式布道): 企业是高高在上的神父,拥有绝对真理。品牌传播是通过大规模的媒体渠道(电视、报纸、户外广告)向“信众”(用户)单向灌输精心包装的信息。其逻辑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
- 互联网思维(咖啡馆式聊天): 企业是咖啡馆里的一个朋友。品牌传播是通过社交网络与用户进行平等、双向、开放的对话。其逻辑是“我们一起聊聊”。
理解了这种根本性的思维错位,我们就能看清以下具体“不着道”的表现:
具体“不着道”的四大症结
症结一:追求“高大上”,不说人话
- 表现: 品牌手册、广告语充斥着“尊贵体验”、“卓越品质”、“引领未来”等抽象、华丽、但毫无温度的词汇。这些话语是为了写在PPT里给老板看,而不是为了在饭桌上说给朋友听。
- 为何无效: 互联网传播是基于“人”的传播。用户不会用官方、僵化的语言去替你做传播。无法转化为口语的文案,就没有口碑生命力。
- 参与感解法: 做自媒体,说人话。 像朋友一样沟通,有幽默、有自黑、有情绪。例如,小米早期的“卓然天成”的翻译梗、“碉堡了”等网络用语,都让品牌变得可亲近。
症结二:依赖“大水漫灌”,而非“精准滴灌”
- 表现: 迷信央视标王、地标建筑广告,追求在最短时间内让最多人“看到”广告,而不关心他们是否“看到并认同”。
- 为何无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极度碎片化,对硬广天然免疫。这种传播成本极高,且效果难以衡量,无法沉淀用户关系。
- 参与感解法: 先做粉丝,再做知名度。 把资源和精力先投入到服务好一小群核心用户(比如最早的100个MIUI发烧友),让他们成为忠诚的粉丝。通过他们的口碑,一层层地扩散出去,这样的传播更可信、成本更低、关系更稳固。
症结三:把用户当“数字”,而非“朋友”
- 表现: 在营销计划里,用户只是“目标人群”、“流量”、“UV/PV”(独立访客/页面浏览量)的冰冷数字。沟通是单向的,没有互动,没有反馈。
- 为何无效: 无法建立情感连接。用户感觉不到尊重,对品牌没有归属感,随时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的促销而离开。
- 参与感解法: 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 把用户请进来,参与产品改进、活动策划。让工程师在论坛直接回复用户帖子,让CEO在微博与用户聊天。当用户感觉自己是品牌的一份子时,关系就从“交易”变成了“友情”。
症结四:追求“零负面”,害怕真实
- 表现: 品牌形象必须完美无瑕,不能有任何缺点。公关的核心工作是“堵”和“防”,删除负面评论,发布冠冕堂皇的声明。
- 为何无效: 互联网是透明的,试图掩盖问题只会让危机爆发时更猛烈。完美的形象是脆弱的,不真实的。
- 参与感解法: 真诚沟通,坦然面对。 出了问题,第一时间承认,并告知解决方案和进度。小米在面临“发烧”、“重启”等质量问题时,选择在论坛直接公示问题根源和修复进度。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用户的理解和信任,将危机转化为建立信任的机会。
如何理解“不着道”的本质?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来清晰概括:
| 特征 | 不着道的传统传播 (教堂布道式) | 有效的参与感传播 (咖啡馆聊天式) |
| 沟通方向 | 单向灌输 | 双向互动 |
| 用户角色 | 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冷冰冰的数字 | 主动的参与者、有温度的朋友 |
| 内容风格 | 高大上、不说人话、完美主义 | 说人话、有瑕疵、真实可信 |
| 传播路径 | 依赖中心化媒体,大水漫灌 | 依靠社交网络和粉丝,层层扩散 |
| 核心目标 | 广而告之(知名度) | 建立信任和忠诚(美誉度、忠诚度) |
| 与产品关系 | 营销与产品分离,甚至可能夸大其词 | 营销基于产品,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 |
一言以蔽之,“不着道”的品牌传播,是“ 隔山打牛”——企业与用户之间隔着一堵墙,它不知道用户在想什么,用户也觉得品牌与自己无关。而“参与感”倡导的,是“同桌吃饭”——企业和用户坐在一起,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黎万强在书中清晰地指出,传统品牌建设的路径是:知名度 -> 美誉度 -> 忠诚度。而小米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忠诚度 -> 美誉度 -> 知名度。这个顺序的颠倒,不仅仅是策略上的调整,更是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度的基本定义
首先,我们明确这三个概念在书中的含义:
- 知名度: 品牌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量”的指标,反映品牌的“大小”。
- 传统做法:通过央视广告、户外大牌、冠名综艺等大规模广告轰炸,实现“广而告之”。
- 例子:一个从不关心手机的人,也可能通过广告知道某个品牌。
- 美誉度: 品牌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支持和欢迎的程度,是“质”的指标,反映品牌的“好坏”。
- 传统做法:通过公关活动、公益赞助、权威媒体背书等来塑造积极正面的形象。
- 例子:人们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不错,服务也好,值得信赖。
- 忠诚度: 用户在面对其他选择时,依然愿意持续使用你的产品/服务,并愿意为你辩护、主动向朋友推荐的程度。这是“心”的指标,反映品牌的“强弱”。
- 核心体现:容忍缺点、主动传播、捍卫品牌。这是最高级别的用户关系。
- 例子:即使用户发现产品有小瑕疵,也会认为“这没什么”,并会向朋友解释“这个功能虽然有点问题,但其他方面简直无敌”。
传统路径为何在互联网时代“不着道”?
传统“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路径,像一个大漏斗,其内在逻辑和问题是:
- 逻辑: 先花巨资让最多的人知道(知名度),然后通过一些手段让其中一部分人产生好感(美誉度),最后努力让一小部分人成为重复购买者(忠诚度)。
- 问题:
- 成本极高,浪费巨大: 广告轰炸的对象是“所有人”,但你的真实用户可能只是“一小撮人”。大量的广告费浪费在了无效人群上。
- 信任脆弱,风险极高: 通过广告塑造的美好形象(美誉度)是脆弱的。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时,用户会因为“预期被抬得过高”而极度失望,之前广告塑造的好感会瞬间崩塌,甚至转化为负面口碑。
- 关系冰冷,无法沉淀: 这种路径下,用户与企业是纯粹的买卖关系。用户没有渠道、也没有意愿参与品牌建设,企业也无法沉淀下真正的用户资产。
简而言之,传统路径是在“强推”,而互联网时代,用户讨厌被强推。
小米路径的深刻内涵:“忠诚度 -> 美誉度 -> 知名度”
小米路径是一个由内向外、由核心到大众的扩散式模型,它像一个在水中投入石子激起的涟漪。
第一环:忠诚度(最核心的涟漪中心)
- 怎么做: 不过度追求大众市场的销量,而是集中所有资源,服务好一小群“天使用户”或“发烧友”。对于小米,就是最早的100个MIUI内测用户。
- 为什么这么做:
- 零距离验证产品: 这群用户最懂产品,也最苛刻,他们的反馈能帮助你打造出真正极致的“爆品”。
- 建立情感连接: 通过论坛、微博与他们直接沟通,让他们参与决策,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产品不再是你卖的,而是“我们的”。
- 口碑的“原子弹”: 这群忠诚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你最有力、最可信的“代言人”。他们的推荐,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第二环:美誉度(扩散的第一层涟漪)
- 怎么做: 忠诚用户会自发地向他们的朋友、同事、家人(即第二圈层用户)推荐你的产品。这种基于信任的“口碑”传播,天然就带有“美誉”属性。
- 为什么这是美誉度:
- 信任背书: “我朋友说这个好用”远比“广告说这个好用”更可信。这是真实的美誉,而不是广告营造的虚幻的美誉。
- 源于产品,而非宣传: 这种美誉度是建立在产品本身过硬和真实用户体验之上的,因此非常坚实。
- 自然扩散: 美誉度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靠忠诚用户的口碑“长”出来的。
第三环:知名度(最外层的巨大涟漪)
- 怎么做: 当忠诚用户群和口碑美誉积累到一定程度,品牌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大众视野。此时,再配合一些大众媒体的事件性报道(如小米手机创纪录的销量),知名度会呈指数级增长。
- 为什么这时做知名度:
- 水到渠成: 此时大众听到你的品牌名,可能会说:“哦,我知道,我好几个朋友都在用,说很不错。”——知名度被已有的美誉度所支撑,转化率极高。
- 成本效益最大化: 此时做广告,是“临门一脚”,作用是告知和提醒,而不是教育和说服,效率最高。
发烧与亚文化
深刻理解“发烧”:从“用户”到“信众”的超级节点
“发烧”在书中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精确的战略定位。它特指一群对特定领域有极致热爱、深度钻研并乐于分享的先行者。
“发烧友”的核心特征:
- 超预期的专业与苛刻: 他们比普通用户更懂产品,能发现工程师都未必能发现的细节问题。他们的反馈质量极高,是产品迭代的“金矿”。
- 强烈的分享欲与布道精神: 他们以获得最新知识、掌握第一手信息为荣,并极度渴望将这种“优越感”分享出去,影响他人。他们是自带驱动力的传播节点。
- 对品牌有“教徒式”的忠诚与包容: 一旦认同你,他们会成为品牌的捍卫者。即使产品有瑕疵,他们也更倾向于理解为“成长中的烦恼”,并积极参与解决,而不是抱怨和离开。
小米的“发烧”启示与实践:
- 启示一:产品定义的罗盘。 在早期资源有限时,服务谁?讨好谁?小米的答案是“服务好发烧友”。因为讨好大众会导致产品平庸,而满足最苛刻的发烧友需求,做出的产品对大众市场而言必然是超预期的。为发烧友生,即为大众生。
- 启示二:口碑传播的种子。 广告是“我说我好”,而发烧友的推荐是“他说我好”。后者的可信度是天壤之别。小米最初的10万MIUI用户,几乎全是靠这群发烧友口口相传而来的。他们是口碑的“原子弹”。
- 实践: 建立MIUI论坛,成立“荣誉开发组”,让发烧友参与每周迭代。他们的建议能被快速响应和实现,这种“掌控感”和“参与感”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忠诚度。
- 小结: “发烧”战略的本质是杠杆效应。用最小的力量(服务一小群人),撬动最大的资源(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改进意见和自发、可信的传播网络)。
深刻理解“亚文化”:从“社群”到“共同体”的情感纽带
当一群“发烧友”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套独特的语言、符号、价值观和行为仪式时,“亚文化”就诞生了。小米有意识地去培育了这种文化。
亚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
- 专属语言(“黑话”): 如“为发烧而生”、“米粉”、“F码”、“橡果”(工程师的卡通形象)。这些内部语言创造了归属感和排他性,是“自己人”的暗号。
- 共同仪式与节日: 如“爆米花”线下同城会、“小米家宴”、“米粉节”。这些活动将线上关系线下化,强化了成员的情感连接,如同一个家族的年度聚会。
- 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 如米兔、包装盒的设计、“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品牌口号。这些符号成为文化的外在标识。
- 共同的价值观与敌人: 价值观是“和用户做朋友”、“性价比”、“酷”;“敌人”是“传统行业的暴利”、“不求进取的巨头”。树立共同的“敌人”能最快地凝聚团体向心力。
小米构建亚文化的实践:
- 从产品社区到文化社区: 小米的起点是MIUI这个产品社区,但很快超越了产品功能讨论,衍生出摄影、骑行、手机评测等各种兴趣小组,形成了一个基于共同生活方式的文化共同体。
- 让用户成为文化的主角: 在“爆米花”活动上,分享才艺的是用户;在论坛里,创作内容的是用户。官方扮演的是“舞台搭建者”和“氛围营造者”,而不是“主持人”。这让文化有了自生长的生命力。
- 包容性与成长体系: 亚文化不是封闭的。它通过“爆米花年度盛典”等奖励机制,让普通用户看到“大神”的风采,吸引他们不断参与、升级,从“小白”变成“发烧友”,从而保证文化的延续性。
“亚文化”与“发烧”的共生关系:飞轮效应
这两者绝非孤立,而是构成了一个彼此促进的增强回路:
- 起点: 用“为发烧而生”的极客精神吸引来第一批发烧友。
- 凝聚: 为这些发烧友提供互动的平台(论坛、微博),并通过运营手段(黑话、活动)培育出独特的亚文化。
- 吸引: 这种酷酷的、有归属感的亚文化,又会吸引更多渴望加入这个圈子的潜在用户。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像发烧友一样“专业”、“有范儿”。
- 循环: 新加入的用户在亚文化中浸泡、学习,其中一部分会进阶为新的发烧友,从而让文化和社群不断壮大。
这个飞轮转动起来,品牌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符号,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信仰的“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