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自余秋雨的《中华文化课》,整体翻译的不错,虽然个人对于翻译后的很多内容不太认可。但是整体的还能接受。且读起来相比原本也不费力。
1
道,说得明白,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就不是真正的名
有名,是天地的起点。
无名,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来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其实,这两者同根而异名,都很深玄。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2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善的定位,那就恶了。
所以说,有和无,互相相生;难和易,相互构成;长和短,相互赋形;高和下,互相证明;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随顺。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运行而不去创始,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绩也不要自居。只要不自居,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3
不要推重贤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竞争。
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盗。
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筋骨。常使人民无知无欲,常使智者不敢作为。
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不治”的麻烦。
4
道是虚空的,但它用之不尽。它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
它排除锋锐,脱解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我不知道它从哪里产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
5
天地并不仁慈,只让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不仁慈,只让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虽是空的,却是无穷,一旦发动,就能出风。
政令太多,总是不通,不如守中。
6
虚空的道,永久不灭,可称之为母性之门。母性之门,是天地之根,绵绵永存,用之不尽。
7
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
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反而领先;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存在。不正是他们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8
上善若水。
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为接近。
处身低位,存心深沉,对人亲仁,言语诚信,为政清晰,办事有能,适时动静。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毛病。
9
把持太多,不如终了。
锋芒太锐,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无法长守。
富贵而骄,自寻烦恼。
功成身退,才合天道。
10
魂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国地自用出范,大 值管公十因
守气柔和,能像婴儿吗?数 家,良白分的良白 千
涤念静观,能无瑕疵吗?、可天长大 的5自四管日的果政出圆
爱民治国,能不耍智吗?,天氏大 的后白坚
面对外界,能够守静吗?
通达四方,能够无为吗?
滋生万物,繁殖万物。滋生万物而不占有,有为万物而不自恃,引领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之德。
11
三十条辐集中到毂,毂中空无,才有车的作用。守页不言当 国
揉陶泥为器,器中空无,才有器的作用。 内米明 双
开凿门窗造房,在壁上开凿空无,才有房的作用。
所以,“有”只给便利,“无”才起作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伤。
驰骋打猎令人心中发狂。
稀有货品令人产生邪想。
因此,圣人只求安饱而不求声色,摒去声色只取安饱。
13
得宠和受辱都让人惊恐。看重这种惊恐大患,就要比照自身。
为什么宠辱都让人惊恐?因为得宠是卑下的事,得之惊恐,失之惊恐,因此宠辱都是惊恐。
为什么看重这种大患,就要比照自身?因为由别人的宠辱所带来的祸患,根子都在自身。没有自身,哪有祸患?
因此,如果能以看重自己的标准去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命于他;如果能以珍爱自己的态度去为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14
看它看不见,叫“夷”;听它听不到,叫“希”;摸它摸不着,叫“微”。这三方面,都混而为一,无可追究。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状,最终归于无物。这就是“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可称之为“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执掌古代,支配今天,又知道万物来由。这就是道的脉流。
15
古时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正因为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来描述:
他们谨慎,像是冬天涉河;
他们警惕,像是提防邻国;
他们端庄,像是作客在外;
他们涣和,像是春冰消融;
他们敦厚,像是原材未凿;
他们旷远,像是深山幽谷;
他们包容,像是大河浑浊。
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徐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动起来慢慢推进?只需保有此道,不求满盈。
由于不求满盈,虽有弊端也能新成。 16致使心灵虚寂,
守得安静坚贞。
万物都在生长,
我看它循环不定。
万物纷纷芸芸,
各自回归根本。
根就是静,
归根就叫“复命”。
16
“复命”也就是“常”
知“常”也就是心“明”。
不知“常”而轻举妄动,
那就是凶。
知“常”就能包容,
包容就能大公,
大公就能天下归从,
天下归从,才合乎天,
合乎天,才合乎道,
合乎道,才能长久,终身不殆。
17
最好的统治,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其次呢,人们给予亲近和称赞;
再次,人们产生畏惧;
更次,人们给予轻蔑。
既然不足以信任,人们就不予以信任。
最好的统治,是那样悠闲。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就已经办成。百姓都说:“我们自然而成。”
18
大道废弛,才倡仁义;
智巧出现,才有大伪;
家庭不和,才倡孝慈;
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19
抛弃了智谋,人民有百倍好处;
抛弃了仁义,孝慈就可以恢复;
抛弃了巧利,盗贼也能够消除。
智谋、仁义、巧利这三项,都纹饰过度,成事不足。
所以,要让人另有归属。
那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抛弃学问,无忧无虑。
(这里最后八字,原文为“绝学无忧”,一般通行本在下章开头,根据张君相、蒋钖昌、高亨等人考订,移至此处。)
20
允诺与呵斥,相差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几分?
一但是别人畏怯的,不能不依遵。
人心的荒旷,没有止境。
众人都那么高兴,好像在享用盛筵,又像在向春台攀登。而我却淡泊宁静,像一个还不会言语的婴儿,混沌疲顿,无处归停。众人都有富余,而我独自匮乏,我怀有愚人之心。
世人那么光鲜,而我独自昏昏。世人那么明晰,而我独自闷闷。众人都各有一套,而我独自拙笨。
然而,我偏要与众不同,只把道作为母亲。
21
天大德的相貌,与道相应。
道这个东西,恍惚不定。
恍惚之中,有形有象
恍惚之中,有物为证。
深远黯昧,蕴含精气,
精气甚真,最为可信。
自古至今,不失其名。
由它认知,万物起因。
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因?以道为因。
22
委曲反能保身,
屈躬反能直伸,
低洼反能充盈,
敝旧反能出新,
因少反能获得,
因多反会迷顿。
所以,圣人抱持着道,而成为天下范型。
不亲眼所见,所以清晰;
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明;
不自我夸耀,所以显功;
不自我矜持,所以长存。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并非虚言,确实全而归正。
23
少说话,合乎自然。
你看,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决定的?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
所以,求道的人,与道相同;求德的人,与德相同;失去道德的人,与失相同。
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拥有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拥有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于拥有他。
(此章之末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之语,已在17章出现过,我翻译为“既然不足以信任,人们就不予以信任”。此处不再重复。)
24
踮脚的人,反而立不住;
跨越的人,反而行不通;
自见的人,反而不清晰;
自傲的人,反而不彰明;
自夸的人,反而失其功;
自矜的人,反而难长存。
以道来看,这些都是剩食、赘形,人人厌恶。有道的人,不这么做。
25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无声无形,独立不改,周行不停,是
天下万物之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就称为“道”吧,也可勉强叫作“大”。“大”
会远行,因此又称“远”;“远”会返回,因此又称“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间有这四大,人居其一。它
们之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26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人。
所以,圣人整日行走,却不离辎重。虽有华丽生活,却超然物外。
为什么身为大国君主,却以自身的轻率来面对天下?
轻率失根,躁动失君。
27
善于行走的,不留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留瑕疵;
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
善于关闭的,不用门梢,却让人不能开:
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让人不能解。
因此,圣人总是才尽其才,没有遗弃的人;又善于救物,没有遗弃之
物。这就是真聪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
不爱借借鉴,即使有智,也是大迷。这真是精妙之理。
28
明知雄健,却安于雌柔,愿作天下溪涧。
愿作天下溪涧,就不离普世之德,回归婴儿状态。
明知光亮,却安于黑暗,愿作天下范式。
愿作天下范式,就不离普世之德,回归无极境界。
明知荣耀,却安于屈辱,愿作天下川谷。
愿作天下川谷,普世之德充足,就回复到“朴”。
“朴”被割散就成了具体器物。圣人出来,进行掌管。最完美的掌管,不作分割。
(“朴”,是指道的淳朴无名之性。据易顺鼎、高亨等学者考证,本章从“守其黑”至“知其荣”,即译文中从“安于黑暗”到“明知荣耀”,疑为后人加入。)
29
要想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做不到。
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可强有作为。
谁作为,谁败坏;谁执掌,谁丧失。
世人秉性各异: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顿挫,有的危殆。所以圣人要做的,只是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30
以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能以兵力逞强天下。
用兵这事,最容易得到报应。
军队所过,遍地荆棘。大战之后,必有凶年。
适当地取得结果就可以了,不敢以兵示强。有了结果不要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其实那结果也是不得已,怎么能以这个结果来示强。
事物壮大了,必然衰老。因此过度壮大不合乎道。
不合乎道,就会早早灭亡。
31
兵器实在是不祥之器,谁都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去接近。
君子平日以左为上,用兵时却以右为上。
兵器作为不祥之器,就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恬淡处之,得胜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以左为上,凶丧的事以右为上。军中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就是说,打仗的事,都要依照凶丧仪式。由于死的人太多了,只能怀着哀痛之心到场。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依照凶丧仪式来处置。
32
道,永远是无名、质朴、幽微,但天下没有谁能让它臣服。相反,侯王如果能够守住它,万物将会自动服从。
天地相合,降下甘露,民众不必分配它,它却自然均匀。
创造之始,就有了各种名称。既然有了名称,就该知道限度。有了限度,就可避免危殆。
道为天下所归,就像川谷归于江海。
33
认识别人,叫作“智”;
认识自己,叫作“明”;
战胜别人,叫作“有力”;
战胜自己,叫作“强”。
知足者富,
坚持者可谓有志,
不失根基就能长久,
死而不亡才是真正的长寿。
34
大道如河水之泛,流注左右。
万物靠它生存而不推辞,有了功绩却不占有。
养育万物而不为主,可以看作是“小”。但是,万物归附而不为主,又可以看作是“大”。
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成就了真正的大。
35
执守大道,天下归往。往而无害,平泰安康。
音乐和美食,能使过客止步。但是,大道说出来,却平淡无味。
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尽。
36
将要收缩它,必须暂且张扬它;
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
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振兴它;
将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是微妙的预见,
柔弱必胜刚强。
鱼不可以脱离深渊,同样,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道经常无为,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侯王若能持守它,万物都将自动化育。自动化育就会使贪欲产生,那
我就要用“无名之朴”——道,来镇服它。
只要镇服,就会使贪欲不起。贪欲不起,得到安静,天下自然稳定。
38
“上德”不表现德,所以有德;
“下德”在表现德,所以无德。
“上德”主张无为,所以不表现作为;
“下德”主张有为,所以要表现作为。
“上仁”主张有为,却不表现作为;
“上义”主张有为,也在表现作为;
“上礼”主张有为,也要表现作为,得不到回应,就会伸出胳臂要人服从。
因此,失了道,然后有德;失了德,然后有仁;失了仁,然后有义;失了义,然后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起点。
另外还有自称先知的“前识”,也不过是道的虚华,愚的开始。
总之,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浇薄;要立身朴实,而不居虚华。取什么,去什么,要分清楚。
39
(道有很多代称,此章以“得一”代称“得道”,本于“道生一”。)
从来所谓“得一”,是这样的——
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而安宁,
神得一而显灵,
河谷得一而充盈,
万物得一而滋生,
侯王得一而天下公正。
推而言之,
天不清明,怕是要崩裂;
地不安宁,怕是要地震;
神不显灵,怕是要消失;
河谷不充盈,怕是要枯竭;
万物不滋生,怕是要灭绝;
侯王不公正,怕是要败政。
所以,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根。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本吗?难道不是?
因此,过多的美名就会失去美名,
不愿要绿玉的高贵,宁肯要落石的坚硬。
(“不谷”即不善,古代帝王自贬式的自称。)
40
反,是道的运动,
弱,是道的作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而“有”生于“无”。
41
“上士”闻道,赶紧实行;“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被讪笑,不足以为道。
因此老话说得好——
光明的道,好似黯昧;
进取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谷;
宏大的德,好似不足;
刚健的德,好似惰怠;
质朴的真,好似混浊;
纯净的白,好似卑污。
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
最大的器物,最晚完成;
最大的声音,很难听到;
最大的形象,就像无形。
道,隐约无名;
但只有道,善于起始,善于大成。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负着阴阳,阴阳两气对冲而和成。
人们厌恶的“孤”、“寡”、“不谷”,王公却用来自称。可见,一切事物,减损反有增益,增益反有减损。这是人之所教,我也拿来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此为教本。
43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地方驰骋。
因为“无形体”,所以能穿入“无间隙”。
我由此知道,无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什么也比不上。
44
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亲?
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重?
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弊病?
因此,
过度喜爱必是过度耗损,
太多贮藏必成太多灰烬。
知道满足,就不会屈辱;
知道中止,就不陷困境。
这样,就可以长存。
45
最大的完成好像缺了什么,但很好用;
最大的充盈好像有点空虚,但用不尽。
最直,好像是屈;
最巧,好像是拙;
最会讲话,好像嘴笨。
静胜躁,
寒胜热,
只有清静,才能使天下归正。
46
天下有道,让战马来耕田;
天下无道,让怀胎的母马也去作战。
祸,莫大于不知足;
罪,莫大于贪欲。
因此,
知足的满足,是永远的满足。
47
不出门,知天下。
不窥窗,见天道。
走得越远,知道越少。
因此,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8
学得越多,论道越少。少而又少,达到无为。
说是无为,却事事相关。
治理天下,不要自找麻烦。如果有太多麻烦,就不配治理天下。
49
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对于善者,我善待;
对于不善者,我也善待。
这就得到了善。
对于信者,我信任;
对于不信者,我也信任。
这就得到了信。
圣人在天下,收纳天下浑朴之心。
百姓只关注耳目,圣人让他们重返婴儿的纯真。
50
出生,就走向死亡。
人,靠近生的,三成;靠近死的,三成;自己找死的,三成。怎么找
死?奉养过度。
听说善于摄护生命的人,走在陆地上遇不到犀牛老虎,进入军队也不披
兵甲。对他们,犀牛用不上角,老虎用不上爪,兵器用不上刃。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死亡名册。
51
道生万物,德饲万物,并使它们成形、成势。
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尊道贵德,不是出于谁的命令,而是出于自然。
于是,道生万物,德饲万物,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护之。生成了万物而不占有,推进了万物而不自恃,执掌了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称为“玄德”。
52
天下有始源,那就是天下之母。
认识了“母”,就要来认识“子”,认识了“子”,必定更会守护“母”。
这样,就不会陷于危殆。
塞住口,关住门,终身无病。
打开是非口道,启动事欲之门,那就会终身无救。
能见细微,叫明。
能守柔弱,叫强。
那就用它的光,复归其明,不留祸殃,习以为常。
53
假使我介然有知,就一定行于大道,怕入迷途。
大道平坦,但是有的君主却好走邪路。宫殿整洁,农田荒芜,库贮空虚,身着彩服,佩带利剑,饮食饱足,占尽财富。这就是强盗头子,无道
之徒!
(文中“君主”译自 “人”,原本为“民”,依景龙本及严可均、奚侗、蒋钖昌的考订,改为“人”。)
54
善于建树者,不可拔除。
善于抱持者,不会脱落。
这种人,子孙会祭祀不辍。
这种人——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所以,
以自身关照别人,
以自家关照别家,
以自乡关照他乡,
以自国关照他国,
以天下关照天下。
我为什么能够知道天下?
就是这个原因。
55
含德深厚的人,和婴儿一样。
毒虫不刺他,凶鸟不抓他。他筋骨柔弱却已经拳头握紧,他未知男女
却已经能够勃起,因为精气健旺。他终日号哭而不哑,因为元气和畅。
应该知道,和畅是万物之常,万物之常就是明亮。相反,贪生就会遇妖,使气就会逞强。过分强壮不合于道,就会衰老、早亡。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住口,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
含敛光耀,混同世尘。
这就叫“玄同”,
玄妙大同之境。
在这里,
不分亲疏,
不分利害,
不分贵贱,
所以被天下尊敬。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来执掌天下。
我为什么知道要这样做?
根据是:
天下禁忌越多,人民越是贫困;
民间利器越多,国家越是混乱;
人们技巧越多,邪事越是滋生;
法令越是彰明,盗贼越是大增。
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人民自然化育;
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
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裕;
我无欲,人民自然淳朴。
58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
政治严苛,人民就讥诈。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谁知究竟如何?
实在没有定准。
正常变为反常,
善良变为妖孽,
人们对之迷惑,实在由来已久。
因而要看看圣人举止——
方正而不割人,
锐利而不伤人,
正直而不讦人,
光亮而不耀人。
59
治人、养身,都应该“啬”。
由于爱惜到“吝啬”,就能早有准备,重在“积德”。
重在积德,无所不克。无所不克,莫知其极。莫知其极,便可治国。
治国有根,可以长久。
这就叫作:深根、固柢,长生之道。
60
治大国,就好像煎小鱼。
以道治国,鬼怪就不能混同于神。
鬼怪不神,而神本身又不伤人。不仅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彼此都不相伤,归德于民,相安无事。
(本章把治大国比作煎小鱼,历代多数学者认为是意指从容无忧、不多翻动。)
61
大国,理应处于江河下流,处于天下阴柔处,处于天下交会处。
阴柔常常以安静胜于雄强,就因为它静静地处于下方。
大国对小国,应该以“谦下”的态度取信小国。同样,小国也应该以“谦下”的态度取信大国。总之,只要“谦下”,或者取信,或者被取信。
大国不要过于引领,小国不要过于奉承,两者都能各得所欲。相比之下,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
62
道是万物之藏。善良的人珍惜它,不善的人也想保有它。
美言令人尊敬,美行被人看重。因此,不善的人也不会把道丢弃。请看天子登基,三公上任,虽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还不如以道献礼。自古以来人们对道如此重视,似乎有求就能所得,有罪也能减免。道,总被天下推崇。
63
把无为当作为,
把无事当作事,
把无味当作味。
大可以为小,小可以为大;多可以为少,少可以为多。从容易处开解难题,从细小处来做大事。其实天下难事,必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必从细处开始。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而成就了真正的大。
轻诺必然寡信。把事情看轻易了,必然多难。圣人总是重视困难,结果反而没有困难。
(本文论述“大小多少”之后还有“抱怨以德” 四字,依马叙伦、严灵峰考订,应移入79章。)
64
局面安稳,容易持守。未出预兆,容易图谋。
脆弱之时,容易消解。细微之时,容易流走。
在未有时动手,在未乱时统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过于作为,必然败亡;
过于执持,必然失去。
所以,圣人无为,也就无败;无执,也就无失。
人们做事,常败在即将成功之时。若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
(此章后又有三十余字,与上文并不连贯,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章节错置,却不知该返还何处。其原文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且今译如下: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对稀有之物并不看重;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弥补众人过错,辅助万物自然,不敢另有所为。)
65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让人民聪明,而是让人民愚钝。
人民难于统治,由于他们知识太多。所以如果以智治国,是国之祸;如果不以智治国,是国之福。知晓这两点,也是一种范式。永远遵从这种范式,可叫“玄德”,又深又远之德,与具体事物相反,却是达到大顺之德。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只因为善于自处,处于下方,天道以“下”为王。
因此,若要统治人民,必先出言谦卑。若要率领人民,必先置身人后。
对圣人而言,即使处于上方也不让人民负重,即使处于前方也不对人民有碍。因此,天下乐于推举他而不厌倦。
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67
我有三宝,一直持有并且保全:
第一是慈;
第二是俭;
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能慈,所以能勇敢;能俭,所以能宽广;能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诸物之长。
现在的人们,舍弃了慈而求勇敢,舍弃了俭而求宽广,舍弃了退让而争先,那就只能走向死亡。
这中间,特别是慈,以它来战就能胜利,以它来守就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来卫护他。
(此章开头,有二十五字与下文并不连贯,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章节错置,却不知该返还何处。其原文为:“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且今译如下:天
下人都对我说,道大,不像是具体的东西。其实,正因为它大,所以不像是具体的东西。如果像了,那就小了。)
68
善为将帅的,不逞勇武;
善于作战的,不显愤怒;
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直接对付;
善于用人的,虚怀若谷。
这就是“不争之德”,
这就是用别人之力,与天道相符。
(此章最后有“古之极”三字,俞樾认为“古”为衍文,应留“天之极”即本译之谓“天道”。)
69
用兵的人曾说:“我不敢攻,而退为守;不敢进一寸,而退一尺。”
这就是:不摆阵,不伸臂,不敌对,不执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我的“三宝”。
如果两军势力相当,哀者获胜。
70
我的话,易知易行。但是,天下都不知不行。
讲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引领。只因人们无知,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听从我的更是难得。
由此想到圣人,外披粗衣,怀揣美玉。
71
知道自己“不知”,最好;
“不知”而以为“知”,病了。
把病当病,那就不是病了。
圣人不病,因为他把病当病,所以不再是病。
72
人民不怕威压。因为不怕,就会有大事发生。
不要限制他们的居住,不要堵塞他们的生路。只有不去压,他们才不会感到被压。
因此,圣人只求自知,不求自显;只求自爱,不求自贵。那就去除自显、自贵,只取自知、自爱。
73
勇而不顾,则死;勇而不敢,则活。这两种勇,或者得利,或者受害。
天道的好恶,谁知道原因?虽圣人也难以说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虽迟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
人民不怕死,为何要用死来恐吓他们?
如果要使人民怕死,那就把那些作恶的人抓起来杀掉,这样,谁还敢作恶?
但这事要让专管惩恶的人去做。如果有人代杀,那就像是代替木匠砍木了。代替木匠砍木,很少不伤了自己的手。
75
人民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吞食赋税太多,所以饥饿。
人民难治,是因为统治者过于妄为,所以难治。
人民轻死,是因为统治者过于厚养自己,所以人民不惜犯死。
不着意生活的人,胜于厚养之人。
76
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僵硬。
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都又柔又脆,死了就会枯槁。
因此,强硬属死亡一族,柔弱属生存一族。
所以,兵强必灭,木强必折。强硬为下,柔弱为上。
77
天之道,
不就像拉开的弓吗?
高了,压低一点;
低了,抬高一点;
过了,减去一点;
不足,补上一点。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谁能把有余供奉天下?
只有得道的人才能这样。
所以,圣人不自恃、不居功、不显摆。
78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势强大的力量没法胜过它,因而没有什么能够替代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但是谁也不肯这么做。
因此圣人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君主;承受国家的祸殃,才算是君王。”这正话像是反话。
79
和解了大怨,必有余怨。那怎么才好?
圣人虽握借据,也不要人家偿还。
有德的人有债权而宽容,无德的人掌租税而严苛。
天道无亲,常向善人。
80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器具虽多而不用,民众重死不远迁,虽有船车不乘坐,虽有武器不陈列,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
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
乐其风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喜积藏,
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更充足;
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更增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