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术→技巧, 运营

App“签到/打卡”功能点的思考

钱魏Way · · 1,012 次浏览

很多App都有“签到/打卡”的功能,很多“增长黑客”的书籍中也提到了使用“签到/打卡”来提升的DAU的内容。由于自己平时都不会特意去使用App的“签到/打卡”功能,所以对相关的内容做下梳理。

签到/打卡概念梳理

签到

“签到”原指在规定的簿册上签名或写一“到”字,表示本人已经到达。亦即用记录的方式表明自己出席或者参加过某个活动。多用于出席会议或上班。

衍生义1:使用移动设备,在某个实际的地点“登录(check-in)”。社群网站中用户回报自我位置(Self-reported positioning)的一种行为,又称“Check In”。案例:

  • Foursquare:濒临倒闭
  • 街旁:已倒闭

国内微博还支持基于地理定位的“签到”功能,微信朋友圈同样也支持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以上都非核心功能。

衍生义2:通过完成每日登录操作任务,获取一定的奖励。案例:

  • 京东:签到领京豆
  • 淘宝:签到领淘金币

打卡

“打卡”一词来自职场,本意是工作人员上下班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上班和下班的时间。

衍生义1:提醒戒除某些坏习惯所做的承诺或者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的一种记录或新生代对某种坚持事宜或态度的记录。如习惯养成类APP:

  • 习惯清单
  • 小日常

衍生义2:与“主播”、“作者”等互动,在评论区进行“打卡”,告知我已来过。用流行术语解释下就是“朕已阅”或“翻牌子了”。

衍生义3:专指网红打卡地的探访活动。通过拍摄拍摄一些照片来表达“我已来过”,是一种跟风与炫耀的结合。

衍生义4:完成特定事项的内容,如:

  • 电子阅读器0元购:每天持续阅读15分钟以上,持续100天,返回购买金。

签到功能的意义

为什么需要签到功能,最简单的答案可能就是为了DAU指标。但仔细想想除了提升DAU,签到还能提供很多额外的功能:

  • 拉新:朋友圈经常会看到很多英语学习APP,健身跑步APP的打卡分享图片,这类产品将签到放置在用户完成既定任务后,充满利用了用户炫耀的心理,来帮助APP获得更多更多新用户的机会。
  • 促活:通过签到给予登录用户一些奖励,以此来培养用户,养成每天打开APP的习惯,最终用来提升活跃数据。
  • 留存:有了活跃自然留存也就提升了
  • 营收:签到页面增加商品的曝光,或奖励机制中给到一定的红包与优惠券,对于业务的营收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提供与贡献。

以上为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对于一个数据分析师而言,签到功能的最大价值是能够对这部分用户进行归类,比如识别

签到功能的设计

根据根据James Clear的《掌控习惯》来定义,“习惯”的养成分需要四步:

  • 提示(cue):一定要明显,越“具体”越好
  • 渴望(craving):越强烈(诱人)越好
  • 反应(response):越容易操作越好
  • 奖赏(reward):满足感越强烈、越即时越好

签到功能的设计一般会涉及到以下部分:

触发方式

触发方式可以简单的划分:

  • 自动签到:用户打开页面或APP即签到成功。签到门槛较低,但由于用户获得参与感,给用户的反馈会很弱,用户放弃几率也会变大。
  • 手动签到:用户需要手动点击并获得奖励。用户感知强,但相应的引导成本需要加大。另外手动签到的过程中可以添加更多的曝光内容。

签到形式

常见的签到形式有:每日签到、连续签到、累计签到。每日签到的签到周期为单天,签到奖励级别也基本相同,而连续签到和累计签到,存在一定天数的签到周期,签到的奖励也存在着一个逐步累加增多的过程。

连续签到的另外一个意识是激发用户的损失规避心理。针对连续签到和累计签到还需要考虑断签问题,如果直接归零,会导致用户极高的挫败感,导致直接放弃,需要设计合理的规则或任务来引导用户,比如补签任务。

签到周期

21天效应的对与错

很多“签到”的文章中会说到“21天效应”。即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然后将习惯养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 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 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1天法则”的概念最早出自一本名叫《心理控制术》的书,作者麦克斯维尔·马尔茨是美国60年代的一名整形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马尔茨在工作中观察发现,经历了整形手术的人通常需要 21 天来适应他们的新面貌;而截肢病人出现的 “幻肢” 体验往往也需要 21 天才能消退;同样的,搬新家后,大约经过21天,住户才会有“家“的感觉。相信你也看出来了,书里面记录的例子只是人们关于习惯某种变化的时间,并非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然而,这个概念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曲解,最后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养成一个习惯需要 21 天”的说法。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她和同事招募了96名参与者,让他们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持续84天,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形成习惯。试验的参与者要养成什么习惯嗯?各式各样的都有,包括,晚饭前做50个仰卧起坐、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或者饭前做15分钟的运动,这是参与者自愿选择的。然后他们需要填写自己的习惯量表,选项包括“我想都不用想就完成了”或“不去做反而很困难”。根据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者平均需要66天来养成这个习惯。

连续签到激励点设计

大部分产品经理设计的签到周期是7天。7日签到并不是在第七天给用户这么简单,通常会在产品经理会把这7天再拆解成几个小周期,额外添加一些小的激励点。常见的有322、311等。

签到奖励

签到机制能够正常的运作动力来自于奖励的吸引力,所以在产品设计前需要提前让用户感知到奖励的存在机制。

另外给与用户的奖励最好是能够直接使用的,让用户感知到奖励的使用相对简单。

另外就是奖励内容是固定的还是可变的,目前大部分签到机制采用的是两者的结合,即在部分激励点添加额外的可变随机奖励。

签到功能半死不活?

签到的作用和方法都讲到了,为了什么市面上的很多签到功能都半死不活?

障碍一:产品特性

最适合的场景:游戏类、娱乐消遣类的kill time应用。用户本身处于放松状态,不会产生抵触,容易进入状态和养成习惯。

最不适合的场景:工具类刚需性产品,一般用户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打开使用,不需要的时候通常不是使用。

有一定效果的场景:社区平台类,电商类产品,某些社交类产品,这些类型的产品本省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在未成为忠诚用户前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你是高频应用,要做签到,这会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如果你是低频应用,更要做签到,这是低频变高频的快速通道?签到对于高频的效果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对于低频的应用,效果一定不会好到哪去。原因是低频应用一定是有需求即打开,没需求即关闭,用户不会为了解决单次的需求提前N天打开或为了下次需求提前N(N>60)去签到。

障碍二:无效吸引

简单的说就是签到没有内容或者说内容根本无法打动用户。

障碍三:作弊

自动签到和作弊的应用越来越多。很多预算被羊毛党薅走,导致成本增加收益下降。

如何做好签到?

一个功能是否能提高用户粘性,首先是给予对该功能的深入了解,是否可以给用户提供利益,是否是用户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户给你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做的再好的功能,也没有用。

签到只是锦上添花,没法决定一个APP的生死,但对于新用户来说,签到必须要提供给用户第二天继续登录使用产品的驱动力,哪怕是微弱的。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如不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