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技巧, 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

钱魏Way · · 653 次浏览

格式塔理论简介

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打个比方说,当你看到一个圆形,但圆形的边上有一个很小的缺口,你的大脑会倾向于将它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就是说那个缺口的端点会有一种相互靠近、弥合的倾向。但当这个有缺口的圆形放在很多完整的圆形之中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迅速将它识别出来,因为大脑能够迅速的处理完整的圆形,并将它们忽略,但不完整的圆形会吸引大脑的注意,将其特殊处理,补全它。

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结构的整体作用和产生知觉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属于整体论,“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观察以下图片,你看见了什么?

大多数人会说这是一条狗,要是对够品种有了解的人,还会说这是一条大麦町。明明是一堆不规则的点状,为何大家几乎都认为这些点状能代表狗?为何不认为是猫?甚至是其他动物?点的位置、造型,似乎都在暗示你这只狗的轮廓;也因为你曾见过狗,知晓他们的尾巴、头部、耳朵、身形,这些信息都帮助你在短时间辨识。

当一些个体被安排在一起时,会自然地组织并形成特定的信息,超越原先个体总合信息的印象。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简单来说,这是大脑以更快捷的方式让我们在短时间理解世界。

格式塔实验研究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熄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假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 A:这张螺旋图是静态还是动态的?盯着漩涡看一会,你就会感觉到它在转动。
  • B:你数数看有几个黑点?当你的眼睛离开那个白点时,就出现白的负象,即黑。当你重新把视点 集中在原来的白点上时,它又变成白色的了。因此,当你的眼睛不断地 在移动的时候,那些黑白点 (正负像) 也就在不断地变化。
  • C:你看是水平线还是不规则的斜线?事实上所有的横线都是水平的,不信你拿尺子比一下。

整体与部分

看起来格式塔心理学是把重点放在整体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知觉帮助我们把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图形与背景的对比越大,图形的轮廓越明显,则图形越容易被发觉。

  • A:这幅美食节广告中,酒瓶是被战略性地放置,以创造一个叉子的错觉。黑色酒瓶是图形,白色叉子是背景;在另一种情况下,黑色酒瓶是背景,白色叉子是图形。
  • B:一黑一白两只天鹅,白天鹅和黑天鹅可以互充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 C:这幅海报中,小女孩和气球是被战略性的放置,以创造一个字母「R」的错觉。这两个角色同样可以在图形和背景中互换。

顿悟实验

W·科勒在一次实验中用绳子把一只香蕉悬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子里只有惟一的一只木箱可以使用。6只黑猩猩看到香蕉时跳跃起来竭力想抓住香蕉,但是徒劳。有一只名叫苏尔坦的黑猩猩马上停止了这些白费力气的努力,开始从各个方向打量箱子。忽然它停在箱子前面,抓起它并径直朝目标走去。它把木箱迅速放到地上,爬上箱子,从木箱上面使劲跳起,终于抓住了香蕉。

W·科勒还对这组黑猩猩使用其他工具进行了观察,如利用木棍去获取放在笼子外面的水果。这些黑猩猩甚至能够将两根短棍连接起来做成一根长棍。同样,它们还能把两三个箱子叠放在一起,再爬到放在最上面的箱子顶上,借助一根木棍去获取香蕉。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的许多实验,提出了顿悟理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或许正如一些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顿悟不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过程或学习形式,而是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或者结果。一定的经验积累,是产生顿悟的前提。

影响记忆的三个因素

沃尔夫实验时要求实验体观看样本图形并记住它们,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里根据记忆把它们画出来。结果发现实验体在不同的间隔时间画出来的图像都有不同。有时再现的图画比原来的图画更简单更有规则,有时原来图画中显著的细节在再现时被更加突出了。还有的比原来的图像更像某些别的我们都很熟悉的图案了。沃尔夫把这三种记忆规律称之为格式塔三大记忆律:「水平化」、「尖锐化」、「常态化」。

  • 水平化leveling。水平化是指在记忆中我们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小的不规则部分使其对称;或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中的具体细节。
  • 尖锐化sharpening。尖锐化是在记忆中与水平化过程伴随而行的。尖锐化是指在记忆中,人们往往强调知觉图形的某些特征而忽视其它具体细节的过程。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人类记忆的特征之一,就是客体中最明显的特征在再现过程中往往被夸大了。
  • 常态化normalizing。常态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痕迹对知觉图形加以修改,即一般会趋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它似乎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加以修改的。

格式塔理论的基础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由此才产生了格式塔理论的一些基础原则:

整体性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所以在我们尝试分辨某物体时,我们的眼睛会首先去识别物体的整体轮廓,然后将整体的轮廓同大脑中原有的记忆进行比对,从而产生联想的结果。

整体性(emergence)的论据可见于“狗图片”的知觉,对狗的认知并不是首先确定它的各部分(脚、耳朵、鼻子、尾巴等等),并从这些组成部分来推断这是一条狗,而是立刻就将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

具体化

具体化(Reification)是知觉的“建设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这种知觉经验,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觉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间信息。具体性是知觉的“建设性”或“生成性”的方面,这种知觉经验,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觉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间信息。当视觉信息中存在空白、或者信息不完整、信息错位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缺失的信息进行补充,或者将顺序进行调换,比如你将汉字遮挡住一半或者将英文单词固定首尾两个字母,而将中间的几个字母进行顺序调换时,依然能够进行正常的阅读。

例如,图形A可以被知觉为三角形,尽管在事实上并未画三角形。图形C可以被视为三维球体,事实上也没有画三维球体。

组织性

组织性是趋势模糊知觉经验,不稳定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解释之间往返。大脑在同一时刻只能给予一种解释,当我们盯着一种解释的时间越长,这种解释就会占据主导作用。

恒常性

恒常性(Invariance) 知觉认可的简单几何组件,形成独立的旋转,平移、大小以及其他一些变化(如弹性变形,不同的灯光和不同的组件功能)。我们的大脑仍然能够轻易的认出这个物体。例如图例’A’在图中都立即确认为相同的基本形式,立即有别于’B’的形式。在弹性变形的’C’,描绘时使用不同的图形元素,如’D’类。 产生“具体化”、“多重稳定性”、“不变性”和“不可分模块单独进行建模”,它们是不同方面的统一机制。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一个人学习的过程,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遗忘曲线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一旦掌握后,永远也不会遗忘。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有人在一项实验中,把149162536496481写在一张卡片上,要一组被试看15秒钟,然后试图回忆它。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在一般情况下,除了记住其中少数几个数字外,没有人能全部记住。但在给另一组被试看这张卡片之前,告诉他们在试图记住它以前,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是否有规律可循。结果不少被试都觉察到,这些数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来的。这样一来,回忆这些数字就毫无困难,哪怕是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也能轻易做到。

学习奖励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例如,一些人对智力拼图、字迷填空玩得津津有味。也因此有人抨击滥用各种外部奖励,诸如使用糖果、好分数、五角星或金钱之类的东西来驱动学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加区分地使用奖励物,可能会使学生分心,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只关心能得到什么奖励上,从而不可能达到对问题情境有顿悟的理解。

顿悟说对错误说的批判

还记得第二部分对猩猩的实验吗,实验表明猩猩在行动之前,已经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怎样去进行以及最终的结果为何,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处于对问题产生了顿悟。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现、速变、飞跃的过程。顿悟学习特点可归纳如下: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

韦特默认为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让整体支配部分。即使在必要的关注问题的细节时,也决不能忽视问题的整体。必须把细节放在问题的整体中,把它们与整体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整体到部分的思维。他认为要使人们顺利地解决问题,必须把问题的整个情境呈现出来,使之能对问题有个完全概观,决不能像桑代克那样,有意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藏起来,迫使被试不得不去盲目试误。学习贵在打破旧有知识和模式的束缚,争取在对问题领域的基础上产生顿悟,掌据解决问题的原则,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分支

勒温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学习的问题时,认为学习者「渴望达到某些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他们关注的是通过知觉重组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勒温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并把它们与个性联系起来研究。勒温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描述系统。

勒温论学习

勒温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尤其是关于个体的动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弥补了格式塔学习理论的不足。勒温认为,用场论来研究学习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要使用构成法(Constructive method),而不是用分类法或分析法。这就是说,要用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几个构成来探讨学习的问题。这些基本构成就是生活空间,心理环境、诱发力和约束力等。
  • 要对行为作动态分析,要了解作为行为之基础的各种力(forces)。他把行为变化看作是各种心理力量的结果。
  • 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当时的生活空间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为主义者那样用客观的物理主义者的术语来界定刺激。
  • 要从整体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从刺激情境中抽取一两个孤立的要素。因为不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判断的。

行为是行为发生时场的函数。勒温认为行为取决于有机体以往的经验和强化史,这是形而上学的。因为过去的事情现在并不存在,所以不可能直接影响现在的行为。虽说过去的心理场是现在的心理场的来源,但影响现在行为的,毕竟是现在的心理场。

在研究学习时,至少必须区别这样四种变化:第一,作为认知结构(即知识)变化的学习;第二,作为动机变化的学习;第三,作为群体属性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学习;第四,作为身体肌肉随意控制发生变化的学习。在勒温看来,学习理论要探讨的,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和动机的变化。

格式塔原理的贡献与局限性

贡献

  • 对元素主义的反击具有进步意义。格式塔学派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冯特元素主义理论的漏洞百出,并大胆地冲破了元素主义的束缚,积极而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这对促进心理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大有脾益的。
  • 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由于格式塔学派在知觉领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使得经验论、联想论、官能主义的传统方法逐渐让位于先验论、整体论和突创论。知觉心理学也由感觉心理学的附庸变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独具特色。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及对迁移、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冲击了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框框,不论在理论创建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具有独到的价值和意义。顿悟说也成为西方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马斯洛(就是提出人生7个层次的需求理论的那位)曾在他老师的惠特海默指导下,研究整体论,从而积累下了研究人的经验;同时期的对人的心理事件或整体研究。主张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学派的潜在影响。
  • 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格式塔学派研究的那些认知过程及心理过程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正如罗伯特逊指出,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格式塔现象。

局限性

  • 过分强调顿悟,而全面否定尝试错误,犯了以偏概全的偏激性错误。
  • 顿悟似乎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它的心理活动机制没有揭示清楚。还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理论解释。
  • 顿悟说还缺乏对其他与学习有关问题的研究。而且研究的主要是动物的经验学习,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的所有直接经验学习,如技能的习得等。
  • 其理论观点和术语含糊不清。格式塔学派不加分析地采用了一些物理学的概念和数理术语,观点模棱两可,概念不确切,给人的感觉是理论主张过于晦涩深奥,神秘莫测。
  • 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他们只批评其他学派的缺陷,却没有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且自身的理论建设和主张又并不明确和高明多少。原来每个行业都有一条鄙视链的存在啊。
  • 格式塔学派的实验不够严谨,过分依赖现象学的方法,缺乏信度和效度,就水平而言,并不比他们所批评的其他学派好多少。

格式塔原则

人类视觉是整体性的,我们会对看到的事物自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单独的互不相关的边,线,区域。格式塔原理描述的是人类视觉从神经系统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条原理: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对称性、主体/背景、共同命运。

简单性

简单原则指的是人们在视觉上会把复杂的物象分解并解析为较为简单的(倾向于对称的)物象来理解。

我们的眼睛在观看时,眼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接近性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元素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说明它们之间关系更强。但是接近也是有对比的,在复杂的设计中,我们要一边考虑它们之间内部的逻辑关系一边来排版。

同样都是12个圆形,你会把左图的12个圆形当成一个整体;右边那幅图,上面4个圆和下面8个圆距离较远,所以你会把上面4个圆当成一个整体,下面8个圆当成另外一个整体。需要注意的是,接近性比重较大,把上图的圆形改变形状,甚至添加颜色,人们也会把相近的一组当成一个整体:

所以,属性相同、场景相似的信息应该放在一起,降低阅读成本,提高用户感知效率,不相关的信息尽量分开,不要放在一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通过距离远近来进行信息归类,同类信息接近,不同信息远离。

相似性

相似性原则认为,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事物被认为功能上也更相关。人们在感知时,会对那些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人们会把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形状、大小、共同运动、方向、颜色等)的事物当成一个整体。与不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元素相比,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元素被认为更加相关。

连续性

我们的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离散的碎片。并且能感知到整个物体的倾向。连续性通过构图来帮助我们感知事物的形状和运动方向。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也就是视觉的惯性。利用连续律我们可以让用户操作界面时不经过思考就点击一个固定的位置。

界面中的设计元素,会引导眼镜在平面中的移动,提高界面的可阅读性。创建顺序并且指导用户浏览不同的内容分组。

左图我们不会认为是两个残缺的圆,而是两个相交的圆;中间的IBM商标我们之所以能看出来是 IBM,就是因为我们在视觉上看到的不是离散的线条,而是连续的图形;右图我们会看到是向两个方向连续的曲线。

闭合性

浏览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或者说浏览者倾向于从视觉上封闭那些开放或未完成的轮廓。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人们在观察熟悉的视觉形象时,会把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结束,称之为闭合。如果局部形象过于陌生或者简略,则不会产生整体闭合联想。

简单理解,当图形是一个残缺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是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就算没有外形的约束,我们也会自动把图形脑补完全。比如半个形状或者有缺口的形状我们不会认为是一条线或各种零碎的图形,而是一个完整的形状。闭合是指一种完形的认知规律。

比如下图左侧中的三角形与右侧的大熊猫,即使我们只感受到了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却能够联想到三角形与熊猫。

如下图,有6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原则,它靠近6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6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感知,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感知。

我们的视觉系统强烈倾向于看到物体,以至于它能将一个空白区解析成一个物体,所以我们看到上图所呈现的是一个圆而非多条线段。设计中通过不完整的图形,让浏览者去闭合,可以吸引用户的兴趣和关注。最著名的应用便是苹果公司的logo,咬掉的缺口唤起人们的好奇、疑问,给人巨大想象空间。

对称性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第一印象更倾向于简单而且对称的图形,这就是格式塔的简化对称性原则。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对称的元素往往被认为是归属在一起的,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都给我们一种牢固和有序的感觉。

人们往往倾向于感知围绕匀称物体的中心对称的形状,对称性给了我们坚固和秩序的感觉。这是我们的本性强加给混乱秩序。这一原则导致我们在组合物中想要一种平衡,虽然我们的组合物不需要是完全对称的,以保持平衡。

如下图,您应该看到三对双括号,三个左括号,三个右括号。按照接近原则应该是左边一个左括号为单独一组,中间两组背对背括号,右边单独一个右括号为一组,但现实是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三组括号。这表明对称优先于接近。

主体/背景原则

当用户处在一个场景中时,本能的第一反应是判断视野中哪些内容是重要的、需要马上感知的,哪些内容是不重要的。为了完成这一点,大脑需要将画面中的元素分开成主体元素(需要关注的元素)和背景元素(不那么重要的辅助元素)两部分。以下例子提供了一些可以用来区分主体和背景元素的视觉提示。

主体指的是在界面当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的元素在此时均成为背景。当主体与背景重叠时,人的视觉更加倾向于将小的物体视为主体,大的物体视为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小与图的关系,将我们希望传递的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展示。

当小图形重叠大图形之上,我们的视觉会倾向于将小图形归为主体,大色块为背景,这就是格式塔中的主体与背景原则。

共同命运

共同命运原理指出我们倾向于将一起运动的物体,感知为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视觉系统会将运动规则一致的物体感知为一组。这个原则适用于交互设计中,当一些元素的动作一致的时候需要保持相似性,或者有相同的运动倾向。

无论元素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或者它们看起来有多不同,如果它们一起运动或变化,它们都被认为是相关的。这里的共同命运针对的是运动的物体。

这一原则运用在动效上居多,共同命运原则指出在整体的视觉条件下。

参考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